News

5月11日至14日,第二届“夸父一号”和“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联合科学大会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召开。大会旨在总结一年多来基于两颗卫星观测数据的研究进展,更好推进未来科学产出。来自全国34家单位的20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亚热带生态所首席科学家印遇龙 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与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源,推动生猪生长性能精准调控、健康养殖技术等科研成果在生猪生产中的规模化应用,助力养殖企业降本增效,提升养殖经济效益。
记者5月1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国内外团队,首次提出并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实验系统的成像分辨率较干涉仪中的单台望远镜提升约14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实验系统的成像分辨率较干涉仪中的单台望远镜提升约14倍。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实验系统的成像分辨率较干涉仪中的单台望远镜提升约14倍。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董文锐研究员与杨学明院士实验团队联合傅碧娜研究员和张东辉院士理论团队,在大气自由基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发现syn-CH 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团委举办“学精神、强作风、促攻坚”青年先进典型宣讲活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央和国家机关团工委书记李菀瑾出席活动并颁奖。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房自正在活动上宣读表彰决定。
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委员会 (WCRP)发起的“全球公里级数值模拟黑客马拉松” (km-Scale Hackathon 2025)北京节点活动,5月12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所)密云园区开幕。 作为全球九大节点之一,北京节点将汇聚中外顶尖气候科学家,共同破解气候模拟领域的前沿难题,推动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研发进程,揭示气候变化的机理及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关键科学支撑。
豆科植物既能“热情招待”根瘤菌来获取氮肥,也能坚决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是什么让它能如此“有礼有节”地对待不同微生物?这个谜团的关键部分被上海科学家解开。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日前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徐珊珊是安徽省铜陵市映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过去,她用传统仪器为社区居民进行颈动脉检查时,往往需要耗时15分钟。现在,智能掌上超声设备在人工智能辅助下,能够实现精准定位,检测时间大大缩短,“而且设备轻到能装进急救箱,入户检查时再也不用扛着主机了。” ...
古椎鱼最早于1890年在苏格兰发现,凭借独特而模糊的形态特征,被视为“最神秘的早期脊椎动物”之一。尽管已有数千件苏格兰标本被发现,但因骨骼结构受到压扁与独特组织学的影响,其分类地位长期存在争议,曾被归入从无颌类到早期有颌类,甚至四足动物祖先的多个类群中。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卢静研究员带领的中澳研究团队首次在苏格兰以外地区发现了约4亿年前的古椎鱼化石,将这一早期脊椎动物的年代记录提前了约1000万年,并通过CT扫描与三维重建全面还原了古椎鱼的脑颅结构,为破解古椎鱼身世之谜 ...